
竹文化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(chǎn)實(shí)踐和文化活動中,把竹子形態(tài)特征總結(jié)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(fēng)貌,如虛心、氣節(jié)等,其內(nèi)涵已形成漢民族品格、稟賦和精神象征。看到竹子,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,不懼艱辛,中通外直,寧折不屈的品格,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,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。
竹為高大、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,莖為木質(zhì)。分布于熱帶、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(qū),東亞、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,種類也最多。竹枝桿挺拔,修長,四季青翠,凌霜傲雨,倍受中國人民喜愛,有“梅蘭竹菊”四君子之一,“梅松竹”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。
“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”…向來喜歡中國古代文人的書齋生活,蘇東坡寧可食無肉,也要居有竹,他說"無肉使人瘦,無竹使人俗"。現(xiàn)代人吃飽穿暖不是問題,于是閑暇時光在翠竹掩映的雁湖木屋以畫竹為樂,畫竹自賞,題曰:"食有肉,居有竹,事丹青,心自足。"身處雅居幽靜處,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。
中國的文人雅士更是與竹有著魚水般的關(guān)系。他們種竹,“家山竹好無人看,漫種庭前一兩竿”;在竹林中品味一種超逸的境界,“蒼蒼竹林寺,杳杳鐘聲晚;荷笠戴斜陽,青山獨(dú)歸遠(yuǎn)”;在竹林環(huán)繞的情景中讀書、生活,“嘉果浮沉酒半醺,床頭書冊亂紛紛;北軒涼吹開疏竹,臥看青天大白云”,“簾虛日薄花竹靜,時有乳鳩相對鳴。簡直是無處無竹,無竹無處。
曾文正公家書中言道:"居室前后,須多種竹樹,家有一種生氣,人受一種清氣。"晉朝王子猷借人空宅暫住也要種竹,道是"不可一日無此君",這就是魏晉風(fēng)度!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時,他曾手植修竹幾千萬株,冬夏青翠一片,成為一大名勝。林黛玉獨(dú)愛瀟湘館的千竿修竹,每日里滿懷心事聽"鳳尾森森,龍吟細(xì)細(xì)"的竹聲。千百年來竹是中國人的至愛,尤其是文人,愛竹成癖者比比皆是。
竹非草非木遍生各地,尤適于湖廣江浙氣候溫和多雨的地區(qū),一二株臨窗,三五竿傍水,或萬竿碧玉,竹樹成林,竹情清韻與江南山水渾融一體,竹與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有著深遠(yuǎn)的關(guān)系。以至于今天每個中國人看到竹子的時候,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,這種感覺就來自于我們的文化。
青青翠竹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(shù)文人墨客,他們面對竹子有感而發(fā),托物言志,創(chuàng)作了數(shù)以千計的竹子神話、詩歌、書畫,形成了中國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
更多竹資訊請關(guān)注:www.sh-shanfeng.cn